
“从中国的最东南来到最西北,一起过去的同事在地图上测量了一下,刚好有5000公里,我们就笑称这次的行程为‘万里之遥’。”2月12日,记者见到了回家过年的援疆医生钟健荣,也听他说起了他一年的援疆经历。
今年48岁的钟健荣是县人民医院的一位骨科医生,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,他已经在医院工作了26年。眼看着人生过半,他也想着用自己的医术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因此,当得知要招募第九批丽水市援疆干部人才的时候,他立刻就去报名了,凭借平时的工作业绩和健康的体魄顺利通过了组织的考察与选拔。
然而,当一切准备妥当,和市里的其他同事一起在萧山机场准备候机飞往乌鲁木齐的时候,钟健荣接到了一个电话,让他在此次行程中一直挂念着家里人。“那时候母亲刚出院,父亲又摔倒骨折了。我就只能在电话里联系医院,了解父亲的病情。”钟健荣说道。
离家万里,他带着好奇去迎接新的生活,但是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底。在这一年的时间里,他只能在万里之遥的新和县通过电话、网络来传递自己的思乡之情,表达对亲人的想念。
在对新环境的好奇渐渐淡去后,援疆干部人才也迎来了对新环境的艰难适应期。干旱的气候、漫天的风沙,让大家的身体出现各种不适:眼睛嗓子干涩、流鼻血、腹泻、便秘等,身为医生的钟健荣也毫不例外。然而他们并没有被打倒,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,为当地人带去知识、技术、医疗,帮助他们迎来更好的生活。
“别的困难都可以慢慢克服,最难解决的就是语言沟通障碍了。我在新和县人民医院的职务是骨科主任,去医院看骨科的大多数是老人,他们不会说汉语,我也不懂维吾尔语,在了解病情的时候就特别困难,需要有翻译在边上。”钟健荣表示,因为不是直接沟通,有时候就无法准确了解病人的感受,在治疗上就存在了一定困难。
在新和县,每位医生都会有一户结对帮扶的家庭,钟健荣也一样。每个月,他都会和其他医生一起到排先拜巴扎乡琼克其其村给村民义诊,为他们带去食用油、大米等慰问品。每到下乡义诊这一天,村民们就会早早来到村委会,自觉地排起长队等待着医疗队到来。“村民们都很淳朴可爱,每次过来,他们都会热烈欢迎。”钟健荣笑着说。
在援疆的这段时间里,他对新和县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群众脸上的善良淳朴,以及患者在见到他时眼中流露出的希望和感激。“我医治了许多摔倒骨折的患者,每次去查房或是在走廊遇见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会拉着我的手连声道谢,竖起大拇指说‘丽水医生亚克西’,眼中也能看得出他们对你的感激。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。”钟健荣说。
除了为患者治疗、下乡义诊外,钟健荣也在新和县人民医院师徒结对带教3人,传授他们专业的医学知识,并在院内开展学术讲座培训10场次,科内培训讲座16场次。一年中,钟健荣经管住院病人数120人次,专家门急诊工作量800例次,完成手术例次120余台。
如今,钟健荣的援疆时间还剩下半年,在接下去的时间里,他希望可以为新和县的群众做更多的工作,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徒弟,希望他们能在以后撑起一片天,继续为新和县的群众作贡献。吴楚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