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载风雨兼程,四十载沧桑巨变。改革开放40年来,青田人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伴随着交通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,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今天,让我们听听“他们”与出行的那些事。
大桥连接两岸 跨江通行越来越便捷

平演到石郭的渡船 叶金甫/摄
四十年前的瓯江两岸,帆影片片,白鹭翩跹,芦花摇曳,孩童在滩涂上玩耍,摆渡人在舴艋船上划桨,绿水、青山、村庄和田园共同描绘了瓯江旖旎的风光。现如今,瓯江上已难寻舴艋船的身影,县城内四座大桥横跨瓯江,两岸林立着欧式建筑。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市民们漫步在防洪堤,感受着繁华都市的气息。
过去,瓯江上没有大桥,山口、油竹一带的人到县城,首先要过石郭岭、山脚湾,到了山脚湾后,再坐船到平演,之后再走十几分钟到县城。再后来,为了方便人们渡江,舴艋船成了人们往返县城与水南间的主要交通工具,每天往返于渡口之间的村民络绎不绝。舴艋船,长约10米,宽约2米,整船两头尖、中间宽,是一种木质的小船,船的中部有拱形的竹蓬遮风挡雨,因远观神似蚱蜢故称舴艋船。
杨岳彬,1953年出生,是石郭人。1977年,石郭村为了方便村民来往于县城与石郭之间,花了数百元从温溪港头买了一艘二手的舴艋船。于是,杨岳彬主动当起了“摆渡人”,将村民摆渡到对岸。就这样,他日复一日“渡”过了23个春秋。
“这艘船能坐20余人,由我和另外一个师傅轮流上班。上班期间都是睡在船上的,夜里虽然不开船,但是晚上听到有人要渡江,我们就会开工。最初的船票价格是5分,然后慢慢涨到8分、1角、5角、1元。”回忆当年划船的场景,杨岳彬依然记得很清晰。至今,他还记得当时村里安排的售票员坐在船头收钱,他一边卖力地划着桨,一边吆喝着船上的乘客注意安全的场景。

县城驶往水南的渡船 叶金甫/摄
在那个年代,若遇到多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或是台风,致使不能撑船,人们便要翻越5公里的石郭岭,再坐大轮渡到县城,则需要2个小时(原本只需10来分钟)才能到县城,可见舴艋船在当时的重要性。
70后王海珍是石郭村的农民,她是杨岳彬船上的常客。“上世纪八十年代,石郭这边是荒地,我都是背着一箩筐的菜渡船到县城去卖。”王海珍回忆道,洄江亭是当初渡船乘客在排队候船时的休憩之处,通过洄江亭,便可走到石郭码头。如今洄江亭通往江边的路长满了杂草。

1995年12月27日,西门瓯江大桥通车全景 叶金甫/摄
1992年9月16日,我县第一座跨江大桥西门瓯江大桥顺利开工建设,1995年10月30日竣工,12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。随着人力三轮车、中巴车、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,西门大桥通车后,渡船的人渐渐少了,瓯江两岸的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了。
1996年1月28日,太鹤大桥开工建设,1999年5月31目竣工。太鹤大桥的开通将县城和水南连在了一起。“我这辈子做得最自豪的事就是划船这么多年,没有出过一场事故。我以前划船的时候每天都担惊受怕,就怕出事故,桥通了之后方便了很多,村里人出行也更加安全。”2000年初,杨岳彬不再是瓯江上的“摆渡人”,他被村民推选为石郭村的村干部,以另一种职业继续为村民服务。
历史如烟似雾,弥漫在岁月的瓯江上。现如今,县城内的交通四通八达,人们不再渡船出行,舴艋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,悄无声息地从瓯江隐退,成了老一辈青田人的记忆。

1995年12月27日,西门瓯江大桥通车 叶金甫/摄